唐鳳談數位與AI的未來

點閱:3714

譯自:オードリー.タン デジタルとAIの未来を語る

作者:唐鳳口述;日本總裁出版社編輯部著;姚巧梅譯

出版年:2021

出版社:蔚藍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

出版地:[臺北市]

格式:EPUB 流式

字數:73251

ISBN:9789865504595

EISBN:9789865504632 EPUB

分類:社會學  SDG17 多元夥伴關係  

 2020年,台灣成功阻遏席捲全球的新冠病毒(COVID-19)蔓延,其中的靈魂人物是備受全世界媒體矚目的科技奇才——唐鳳。
 
  本書由唐鳳親自口述,談論成功對付病毒的秘密、數位與民主主義、數位與教育、AI與社會創新……,來自數位新世界的訊息。
 
  不要怕,AI只是聰明的工具,唐鳳告訴我們,擔心受制於AI是杞人憂天,AI和人類的關係就像哆啦A夢和大雄。數位不是只提供「數位」使用,數位是儘可能讓所有人無痛學習無痛使用,如果不能讓某一群人方便使用,那就要改良得更好。在改良過程裡充分展現包容與寬容,這才是「數位創新」、「永續未來」的礎石。
 
  「數位科技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,連結不同位置的人們,以創造共享的價值。由此,數位社會不會拋下任何人。」——唐鳳回應《TOPPOINT》讀者票選冠軍感言
 
本書特色
 
  活用數位,迎接正在逼近的新政治、新經濟、新生活模式!
 
  《唐鳳談AI與數位的未來》
  日本狂銷超過10萬本
  榮獲日本2021年上半期《TOPPOINT》雜誌讀者票選第1名
作者簡介
 
口述者/唐鳳(Audrey Tang)
 
  行政院政務委員(2016/10/1~)。1981年出生,幼時即對電腦表露高度興趣,12歲開始學Perl,15歲中學休學,以程式設計師身份成立數家公司,19歲在美國矽谷創立軟體公司。2005年,因開發「Perl 6(現在改為Raku)」引起世界矚目。同年,對外公開自己是跨性別者,並開始將性向轉為女性(現在是「無性別」)。2014年擔任美國蘋果公司顧問,參與Siri等系統內建人工智能計畫。2016年10月,35歲那年加入行政院團隊,成為史上最年輕的閣員,以無任所閣員數位政務委員身份受到重用,擔負主導跨部會行政與數位事務。2019年,入選美國期刊《外交政策》(Global Thinkers)的「國際百大思想家」。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初期,建構口罩在庫管理系統,對遏阻病毒在台灣蔓延甚有貢獻。
 
譯者簡介
 
姚巧梅
 
  姚巧梅,自由作者。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編輯採訪科畢業,日本龍谷大學日本文學系博士課程修了。歷經記者、編譯、教師等工作,曾任職台灣時報、自立晚報、天下雜誌、大漢技術學院、淡江大學。著有《佐藤春夫と台湾(佐藤春夫與台灣)》、《郭台銘的情人夏普——被台灣買走的日本百年企業》、《地域是可以克服的:一個台灣記者的311日本東北紀行》,散文《京都八年》、《愛欲京都》。譯有小說《惡醫》、商管《後五十歲的選擇》、實用《大笑啟動免疫力》、散文《晚年的美學》、童書《大師的童心》等。
  • 書名頁
  • 前言
  • 序章 信賴──數位與台灣的新冠肺炎病毒對
  • 台灣活用SARS經驗,成功遏止初期新冠肺炎病毒的感染擴散
  • 習得正確的知識,謀求「一個人的創新」
  • 口罩是遏止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重要主題,該如何解決?
  • 官民合作下,口罩地圖誕生
  • 象徵政府與民間信賴關係的全民健保制度
  • 第一章 AI開拓的新社會 活用數位創造更好的人類社會
  • 數位技術絕不會改變社會的方向
  • 從偏鄉開始建置5G的理由
  • 人會受制於AI的想法是杞人憂天
  • AI不過是輔助工具而已
  • AI詢問,人類想往那個方向前進
  • 深度學習無法說明達到結論的過程
  • 思考深度學習在社會中的定位
  • 捨棄競爭原理,追求公共價值的產出
  • AI和人類的關係,像哆啦A夢和大雄
  • 數位如果不能讓高齡者方便使用,那就要改良得更好
  • 聆聽別人說話,可以獲得新的視點
  • 超越年齡之壁,年輕人與高齡者「青銀共創」
  • 在數位發達的社會,不可欠缺的是包容力(Inclusion)
  • 活用AI,創造出人人心有餘裕的社會
  • 第二章 以實現公益為目標──形塑了我的人、事、物
  • 我的家庭以及我與日本的關係
  • 從雙親那裡,學到批判性思考和創造性思考
  • 邂逅「古騰堡計畫」是一切的開始
  • 十四歲離開學校,開始用網路自主學習
  • AI推論與維根斯坦哲學
  • 十五歲創業,十八歲赴美
  • 三十三歲退出商界,參與開發Siri
  • 受柄谷行人「交換模式X」的影響極大
  • 數位空間,是為了思考未來所有可能性的實驗場所
  • 第三章 數位民主主義──將國家與國民雙向討論的環境整備妥當
  • 太陽花學生運動是初次與政治連結的契機
  • 不受權力束縛的「保守的安那其主義」,是我的立場
  • 台灣歷史上第一位女性總統蔡英文,以及台灣政治的進步
  • 政府要思考的是,國民期待什麼而不是我想做什麼
  • 為了民眾,到與民眾站在一起(從For the people到With the people)
  • 前總統李登輝奠定了台灣的國際貢獻與「新台灣人」基礎
  • 初次參加選舉,真切地感受到一票的重量
  • 答應接下數位政務委員職務的理由
  • 活用數位技術,跨足數個部會解決問題
  • 網路是汲取少數派聲音的重要工具
  • 讓不易看到的問題浮現,以及為導向解決而創設的PDIS和PO
  • 傾聽說話,找出共同的價值觀和解決的對策
  • PO(開放政府聯絡人)是一個專業和獨立的專業團體
  • 數位民主所潛藏的危險,自類比時代起就有了
  • 民主主義的進展奠基於每一個人的貢獻
  • 網路因雙向互動,得以實現平等
  • 透過「大家的事,靠大家互助合作」,進行社會改革
  • 第四章 社會創新──實現一種不放棄任何人的社會改革
  • 開放政府從撤除界線開始
  • 建立共同的價值觀以後,可以創新
  • 少數派才會提出的案子
  • 時間能解決問題──消除對婚姻平權有所顧慮的智慧
  • 知道哪裡做得不夠,再從讓人感覺舒服的部分著手改善
  • 「公僕中的公僕」──社會整體的智慧,造就了我的工作
  • 應用AI,競相解決社會問題的「總統盃黑客松」
  • 活用AI,當作是讓社會變得更好的「輔助性智能」
  • 因標點「·」這個連結而產生的創新
  • 包容和寬容的精神是創新的基礎
  • 三個關鍵字「永續發展」、「創新」、「包容」
  • 將未來模式化以後,以複數的方式進行
  • 透過積極地推展數位化,台灣中小企業提高了數位轉型力
  • 愈推動創新,工作愈有創意
  • 第五章 程式設計思考──在數位時代培養有用的素養
  • 藉「數位學習夥伴計畫」縮短都市與偏鄉的教育差距
  • 線上授課的方便和可能性
  • 重要的是,大人要理解孩子們關心的是什麼事
  • 找不到興趣和關心所在,上大學也沒有意義
  • 利用各種學習工具學習「生涯學習的能力」,很重要
  • 比數位的技能更重要的是素養
  • 八歲寫出分數概念的程式
  • 電腦思考是解決社會問題的基礎
  • 數位社會要求的三種素養──自動、了解、共好
  • 「萌典」計畫──用智慧型手機編輯字典
  • 科學(S)和技術(T)是STEAM+D教育的枝幹
  • 培養美的意識,解決科學技術無法解決的問題
  • 為了發現普世價值,和不同思維的人交往
  • 終章 致日本的訊息──為了日本和台灣的未來
  • 「共同的經驗」連結了日本與台灣
  • 學習日本的「RESAS」
  • 數位原住民掌握數位成功的關鍵
  • 後記
  • 版權頁
同書類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