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氣之書:100個氣象的科學趣聞與關鍵歷史
點閱:1498譯自:Weather:an illustrated history:from cloud atlases to climate change
其他題名:一百個氣象的科學趣聞與關鍵歷史 100個氣象的科學趣聞與關鍵歷史
作者:安德魯.列夫金(Andrew Revkin), 麗莎.麥肯利(Lisa Mechaley)著;鍾沛君譯
出版年:2018
出版社:時報文化
出版地:臺北市
集叢名:人文科學系列:65
格式:EPUB 流式
字數:129260
ISBN:9789571375342
分類:天文學  SDG2 消除飢餓  SDG13 氣候行動  
附註:含索引
內容簡介
世界第一本天氣編年史,收錄上百張精彩氣象圖片
風車、雨傘、空調,這些發明都和天氣相關!
從地球出現大氣層、第一個為雲取名字的人到〈巴黎氣候變遷協議〉,
地球上最熱和最冷的地方、最快的風速、最長的閃電……
一百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時刻標註了氣候的歷史,也說明了人類如何一步步了解地球的氣候系統。
過往我們無不以為,氣候模式一旦改變,冰層、沙漠、海岸線前進或後退,極端的乾旱、降雨、降雪、風力或高低氣溫的侵襲,人類社群或隨之繁榮,或加以適應,或因而遷徙,或徹底消失。但現今,愈來愈多科學團體主張,我們和氣候之間的關係愈來愈朝雙向發展,自人類從事農業以來,再加上其他人類活動在全球的擴散,都大幅改變了地景,並從數千年前就開始改變天氣的模式。
全面檢視人類與氣候的歷史,了解我們對於天氣已經知道什麼、還有多少未知!
名人推薦
▲「終於有人為天氣出一份力。瑞夫金和麥肯莉呈現了一本引人入勝的好書,說明天氣如何演變至今,描述我們如何回應天氣、利用天氣,甚至協助塑造天氣。本書收錄一百則精彩故事,寓教於樂。閱讀這些故事的經驗如同撥雲見日。」──艾倫‧艾達(Alan Alda),電視節目《美國科學新境界》(Scientific American Frontiers)長期主持人暨石溪大學艾倫艾達普及科學中心(Alan Alda Center for Communicating Science at Stony Brook University)創始人
▲「《天氣之書》一書充滿了知識,讓人一讀就上癮,而且沒有一絲說教意味。本書講述人類與地球氣候關係持續不斷演化的迷人故事。大力推薦。」──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拿塔尼爾‧菲畢里克(Nathaniel Philbrick),以《白鯨傳奇:怒海之心》(In the Heart of the Sea: The Tragedy of the Whaleship Essex)獲獎肯定
▲「《天氣之書》一書才華橫溢,集精彩、知識、驚喜於一身。」──普利茲獎得主,《第六次大滅絕》(The Sixth Extinction)作者伊麗莎白‧寇伯特(Elizabeth Kolbert)
▲「將嚴肅的主題舉重若輕的一本小書,《天氣之書》囊括大量蔓生的人物角色,從洪保德到『雪花』賓利,從科學怪人到農夫曆的編輯一應俱全。我將難以忘懷富蘭克林追逐巨大塵埃魔鬼的形象:這樣的行為使他的同伴驚恐萬分,因為他反覆用馬鞭擊打旋風,試圖干擾它前進。」──暢銷作家查爾斯.曼恩(Charles C. Mann),著有《1491:重寫哥倫布前的美洲歷史》(1491: New Revelations of the Americas Before Columbus)與《巫師與先知》(The Wizard and the Prophet)
作者簡介
作者簡介
安德魯‧瑞夫金(Andrew Revkin)
隸屬獲普立茲獎肯定的非營利新聞機構「公眾利益」(ProPublica),是氣候及相關問題的資深記者。他從事科學與環境議題寫作已三十多年,從北極到赤道無所不包;文章主要刊登於《紐約時報》,榮獲多個頂尖科學新聞獎肯定,並獲得古根漢獎學金支持。
曾著書討論全球暖化、改變中的北極,以及對亞馬遜雨林的暴力破壞等議題,相關著作均備受肯定,如《燃燒的季節:亞馬遜雨林守護者曼德斯之死》(The Burning Season: The Murder of Chico Mendes and the Fight for the Amazon Rain Forest)、《全球暖化:了解預測》(Global Warming: Understanding the Forecast)、《北極以前在這裡:地球頂端的謎團與危險》(The North Pole Was Here: Puzzles and Perils at the Top of the World)等。
根據瑞夫金在時代(Times)部落格「點地球」(Dot Earth)的經營成果,《時代》雜誌提名為2013年25大部落客之一。他也在世界各地演講,為觀眾指出在動蕩的星球上有所進展的途徑。年輕時,他航行過三分之二的世界,經歷了水龍捲和狂風巨浪。
閒暇之餘,瑞夫金也是一位音樂創作人,經常與美國民歌之父彼得‧席格(Pete Seeger)共同演出。有兩部電影是以他的作品為基礎:《搖滾巨星》(Rock Star,華納兄弟,2001年)和《燃燒的季節》(The Burning Season,HBO,1994年),後者由諾爾‧朱利亞(Raul Julia)主演,贏得了兩座艾美獎和三座金球獎。
麗莎‧麥肯利(Lisa Mechaley)
麗莎‧麥肯莉是兒童環境素養基金會(Children’s Environmental Literacy Foundation)的教育工作者,曾任哈德孫高地自然博物館(Hudson Highlands Nature Museum)的教育主任和中學科學教師。她和瑞夫金結褵二十一年。這是他們合作的第一本書。
譯者簡介
鍾沛君
臺灣大學外文系、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口筆譯組畢業。從事會議同逐步口譯與電影、書籍筆譯,譯作包括《科幻電影的預言與真實》、《中國人與美國人》、《切開左右腦:葛詹尼加的腦科學人生》、《廚神的盛宴》、《為什麼人類比老鼠長壽,卻比弓頭鯨短命?》、《仰望夜空》、《打包去火星》、《魚翅與花椒》、《大腦、演化、人》等。
章節
- 封面
- 前言
- 致謝
- 西元前45億6,700萬年——地球出現大氣層
- 西元前43億年——水世界
- 西元前29億年——粉紅色天空與冰
- 西元前27億年——最早的雨滴生痕化石
- 西元前24億年到4億2,300萬年——通往火焰的冰之路
- 西元前2億5,200萬年——致命的熱與「大死亡」
- 西元前6,600萬年——恐龍的終結,哺乳類的興起
- 西元前5,600萬年——狂熱的始新世
- 西元前3,400萬年——冷卻萬物的南極洋
- 西元前1,000萬年——青藏高原的隆起與亞洲雨季
- 西元前10萬年——氣候傾向推進人口成長
- 西元前1萬5,000年——超級乾旱
- 西元前9,700年——肥沃月彎
- 西元前5,300年——北非乾旱與法老崛起
- 西元前5,000年——農業暖化氣候
- 西元前350年——亞里斯多德的《天象論》
- 西元前300年——中國從神話學到氣象學
- 1088年——沈括寫氣候變遷
- 1100年——中世紀的溫暖到小冰河期
- 1571年——帆的時代
- 1603年——溫度的發明
- 1637年——解碼彩虹
- 1644年——大氣的重量
- 1645年——無瑕的太陽
- 1714年——華氏標準化溫度
- 1721年——四弦上的四季
- 1735年——風的地圖
- 1752年——班傑明.富蘭克林的避雷針
- 1755年——追風的富蘭克林
- 1783年——最早升空的氣象球
- 1792年——農夫曆
- 1802年——盧克.霍華德為雲取名
- 1802年——洪保德描繪一顆彼此相連的行星
- 1806年——蒲福為風力分級
- 1814年——倫敦最後一次霜雪博覽會
- 1816年——一場爆發、饑荒與怪物
- 1818年——西瓜雪
- 1830年——人人可用的雨傘
- 1840年——揭露冰河時期
- 1841年——泥煤沼歷史
- 1845年——北極探險家的冰冷厄運
- 1856年——科學家發現溫室氣體
- 1859年——宇宙天氣來到地球
- 1861年——最早的氣象預報
- 1862年——加州大洪水
- 1870年——氣象學變得有用
- 1871年——中西部風暴型大火
- 1880年——「雪花」賓利
- 1882年——整合北極科學
- 1884年——最早的龍捲風照片
- 1886年——土撥鼠日
- 1887年——使風工作
- 1888年——白色大颶風
- 1888年——致命雹暴
- 1896年——最早的國際雲圖集
- 1896年——煤、二氧化碳與氣候
- 1900年——大風暴
- 1902年——「製造天氣」
- 1903年——雨刷
- 1903年——乾燥的發現
- 1911年——北美寒潮
- 1912年——軌道與冰河時期
- 1922年——「預報工廠」
- 1931年——「中國的哀傷」
- 1934年——最快的風速
- 1935年——塵暴區
- 1941年——俄羅斯的「冬將軍」
- 1943年——颶風獵人
- 1944年——噴流成為武器
- 1946年——造雨人
- 1950年——最早的電腦預報
- 1950年——龍捲風警告進展
- 1952年——倫敦大霧霾
- 1953年——北海洪水
- 1958年——二氧化碳的上升曲線
- 1960年——從軌道看天氣
- 1960年——混沌與氣候
- 1965年——總統的氣候警告
- 1967年——成熟的氣候模型
- 1973年——追風獲得科學支持
- 1975年——揭開危險的下暴流
- 1978年——南極冰層的海平面威脅
- 1983年——地球上最冷的地方
- 1983年——核子冬季
- 1986年——預測聖嬰
- 1988年——全球暖化變成新聞
- 1989年——電子「精靈」的證據
- 1993年——冰與泥中的氣候線索
- 2006年——天災裡的人為因素
- 2006年——設計的氣候?
- 2006年——遠距塵埃
- 2007年——追蹤海洋的氣候角色
- 2012年——科學探索政治氣候
- 2012年——平息火熱紛爭
- 2014年——極地渦旋
- 2015年——從里約到巴黎的氣候外交
- 2016年——北極海冰縮減
- 2016年——極端的閃電
- 2017年——礁岩之熱
- 西元10萬2,018年——冰河時期的結束?
- 客座執筆者
- 參考資料
- 圖片出處
- 中英對照與索引
- 版權頁
- 封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