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門文章
哪一種運動才能真正對抗肌少症?
發表時間:2021-02-13

Photo by Sriyoga....

想做斜槓青年,先拿回人生選擇權
發表時間:2018-06-22

自從《紐約時報》專欄作家瑪希....

記得你是誰,而不是你擁有什麼成就!

發表時間:2020-08-27 點閱:2016
Responsive image

 

Photo by Vasily Koloda on Unsplash

 

記得你是誰(暢銷15萬冊紀念版):哈佛的最後一堂課》一書指出,哈佛商學院有個悠久傳統,教授在最後一堂課講述自己的故事,作為送給學生的結業禮。或許是趣聞軼事,或許是感人故事;或許是某段精采的人生歷練,或許是回顧挑戰、成就與過失;或許是輕鬆自在地侃侃而談,或許是捏著小抄詞不達意。但總不脫一貫的主題—身為領導人應當如何創造更美好的優質生活。

 

一句話的分量

 

哈佛商學院企管研究所資深講師寇夫曼 (Stephen P. Kaufman) ,曾在一家製造公司工作,當他剛擔任業務部總裁時,注意到公司有兩個營業所相隔不過數百英里。他不了解為什麼一個城市要設兩個營業所,於是去請教業務部副總裁。

 

沒想到,兩星期後,我看到布告欄貼了張業務部副總裁發布的備忘錄,宣布公司已經關閉堪薩斯城營業所,三位業務員也都離職,只有一位轉調聖路易市。當時我真是傻眼了—我以為我只不過問了個問題而已。於是我撕下備忘錄,走回辦公室找我的秘書。

 

「這是怎麼回事?為什麼我們把堪薩斯城營業所給關了?」

 

「業務副總說你叫他的關的啊!他以為你問這個問題的意思,就是想關掉這家營業所。」

 

寇夫曼這時候才領悟到,自己的職位,到底有什麼意義。過去,他的工作和所學到的事都告訴他,如何當一位領導者、擔任部門總裁需要什麼樣的能力 ,但卻沒有人跟他說,雖然他還是一樣的人,但地位已經不同,同事看他、對待他說的話,也會有完全不同的反應。即使是很簡單問題,也會被別人當成命令。

 

他接著反問祕書:「假設我今天打算多花點時間吃頓午飯,出門的時候隨口對妳說:『不知道我辦公室的牆壁漆成綠色好不好看?』結果會怎樣?」

 

他的祕書笑著說:「兩個鐘頭以後你一回到辦公室,就會看見牆壁已經漆成綠色,油漆工正準備把掉在地上的抹布撿起來哩。」

 

換了位置的確要換腦袋:更懂得體察、溝通

 

當你還是普通員工時,你很習慣階層組織的分工方式,吞下難以入口的飛機食物,不斷設法討好上司;一旦變成高階主管,尤其是擔任某個部門或公司的總裁,妙事就會上門:你變成組織的核心,享受優渥的福利,例如擁有個人助理、公務座車、頭等機位,也不必處理擾人的雜務,例如修理自己的電腦,因為你身邊圍繞著一群拚了老命也要讓你每天過得稱心如意的員工。

 

當周遭每個人都卑躬屈膝地只把你想聽的話告訴你,你就很難認清公司面臨了哪些問題,也會忘記資淺的低階員工內心的感受,不再接觸每天必須負責處理基層業務、面對公司大小問題的部屬。你好像裹在一顆繭裡頭,不去檢討自己的地位和頭銜所衍生的效應,不經過大腦判斷就聽信他人之言。當這些狀況一一浮現時,公司內部的問題恐怕要比辦公室的牆壁被漆成綠色嚴重多了。

 

從員工升任主管,改變的不只是身分,連平常受到的待遇也會發生一百八十度大轉變。

 

走出自己的辦公室

 

寇夫曼從這個經驗中學到,成為傑出的領導者,除了要堅持做人做事的原則,不要為自己受到的禮遇而動搖,最重要的是要傾聽別人的意見。不要忘了體察下意,再三確認,你的意思和他理解的意思ㄧ致嗎?有沒有不同的想法?你說的、你問的問題,是否能達到你想要的結果?

 

《記得你是誰:哈佛學院的最後一堂課(15萬冊紀念版)》分享了15位教授的人生故事,其實都在告訴這些即將結業的天之驕子,不論你將來的位置有多高,事業多有成就,都別忘記自己的價值理念,面對抉擇,務必忠於它、守住它——記得你是誰。

 

本文摘錄自《記得你是誰:哈佛的最後一堂課》